气象与农业的关系
农作物的根生长在土壤里,茎叶生长在空气里,从出苗到成熟,它的一生是在整个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度过的;而且很多的气象因素,象日光、温度、水分等,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有决定性的意义。同时天气还影响耕地、播种、收割等各种农业技术操作。为了充分供应水零,合理施肥和适时追肥, 改良土壤与进行深耕和密植,以及优良种子的选择等,都需要提供气象资料,硏究各地天气与气候特点。
气象与农业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,如果掌握和利用得好,可以促进农业的生产;相反,如掌握和利用得不好,就能阻碍农业生产或限制它的发展。
我们国家土地广大,气候复杂。过去,每年都有一部分地区受到一些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。比如,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,大浪一冲毁海塘堤坝,吹倒快要成熟的庄稼;冬季的寒潮、霜冻,会使果树、蔬菜和农作物受到冻害。如果各地事先知道天气变化情况,及时做好預防工作,就可以战胜这些自然灾害,至少可以减少损失。因此,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,做好农业气象工作确具有重大的意义。
气象要素和一切农作物都有紧密的联系。这里我們从气温、降水、日光,温度等几方面来看:
1、气温: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。温度是庄稼生活过程中绝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之一,沒有足够的温暖的日数,许多作物就不能栽培。当温度适宜的时候,作物生长发育良好;当温度太高或太低时,作物的生长发育不良,甚至死亡。拿水稻来讲,它的播种出苗期温度要在10℃以上。当温度低于10℃时,发芽停止,经过3—5天后就会引起烂秧现象;当温度高于 40℃时,就会抑制发芽或幼苗的生长,时間过久幼苗就要死亡。甘薯的品质优劣、产量高低,与温度也有密切的关系。在适宜的高温情况下,它的块根所含的淀粉多,糖质多,产量也高。最适宜的温度为22℃--24℃,当温度低于15℃时,块根生长就受到很大的抑制。
2、降水:降水在农业生产上有决定性的意义。降水是土壤水分贮存量和累积的主要来源。降水不足或士壤中水分积累不够,就能引起土壤耕作层的干旱,对农作物的水分供应造成很大的不利,也就能影响作物的生产量和品质。如果雨水过多或下暴雨时,就能造成水土流失,水分来不及被土壤吸收, 也就不能为植物所利用。
当蔬菜、大田作物和果树开花时,暴雨能够击毀花朵,损害农作物的叶子和植株。暴雨有时还会带来大风,这种暴雨能冲毁农作物,打毁作物的幼苗,打落果园中的果实,使根系裸露,从而被坏植糙的正常生长。在连续降雨的天气,土镶空隙里被水充满,空气不能到达植物的根部,结果植物就会因缺乏氧气而死亡。阴雨连绵湿凉天气会延迟大田作物、瓜类和果类的生长期和敢熟期。
在谷物收割之前降落大雨或暴雨,危害性更大,因为降雨太大能使植株弯向土面,会使穀类作物倒伏,幷在穀物收割前由于連綿阴雨而发芽。在作物收割时,阴雨能使产品的品质变坏。
3、阳光:阳光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有了阳光,作物才能通过绿色叶子, 吸收空氕中的二氧化碳,以及从根部吸败士壤中的水分制造淀粉和纤維素。这样,作物才能不断的积累养分,壮大起来,如果我们把喜阳光作物放在阴暗的角落里,它便会发育不全,出现生长萎缩的情况。
其它如强风能使士壤里水分蒸发加快,土壤变干,还会使作物倒伏等。